涼山彝族自治州--位于四川省西南部,總人口五百零六萬,其中彝族人口有兩百五十九萬,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以上。那里是中國最貧困和落后的地方之一;貧困與落后給當地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,造成孤兒及“失依兒童”有好幾萬人。那里的孩子到底缺什么呢?學校?衣服?書桌?課本?統統都不是!怎樣才能幫助那些孩子走出大山呢?那就先讓我們走進大山去看看吧!
在2015年5月5號,來自江蘇揚州天海職業技術學校、安徽馬鞍山中加雙語國際學校、安徽皖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領導及上海、南通、山東等地的愛心人士,都帶著一顆慈善的心,來到了四川成都集中,準備一起走進大涼山,一行共十九人。第二天一早,在中央民族大學侯遠高教授(四川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總干事、索瑪花愛心學校的創始人)的陪同之下,包了一輛面包車從成都出發,前往第一站美姑縣巴普中學索瑪花愛心班。第一次進入深山的我,終于知道了什么叫山路十八彎,山-海拔三千多米,路-坑坑洼洼崎嶇不平;塌方一路都有,懸崖深不見底,時而還有冰雹歡迎你,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跋山涉水、終于在傍晚時分趕到了愛心學校。那里的孩子早早的就在等待著我們,在一座光線很弱的沒有舞臺的小房子里,用歌聲和表演歡迎我們的到來。孩子們天籟般的童音,讓一路顛簸疲憊不堪的我們,身體和心靈頓時得到了凈化,疲勞一掃而空!觸動心靈的不光光是那一張張黝黑的臉龐、原生態的彝族歌聲、還有每個孩子校服上的那句話“我們變了,世界就變了”!進山之前覺得是我們來幫助他們,來了之后才感覺到,他們也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幫助!
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分別走訪了日哈鄉中心校、拉測村小、古洛基點校、覺呷小學、拉莫村小、瓦一村小以及尼勒覺小學,這些小學都是馬鞍山中加雙語學校要幫扶或要改建的對象。其中尼勒覺小學要特別講一下,這所學校是由一位叫肖善文的支教老師,一手籌建起來的學校。這所學校地處海拔三千多米大山中,白天這里時?梢钥吹接性撇,飄進他們的操場和教室,所以當地人還稱它為“云中小學”,F在有一百多個孩子在這里讀書。說到這所學校當然要講一講肖善文老師,肖善文老師今年二十七歲,二零零六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美姑縣當支教老師,一干就是九年多。住在大橋的那個晚上我們長談到夜里十二點多,其中的心酸沒有幾人能體會。就在我們離開大橋中學的第二天晚上,尼勒覺小學出現了一點小情況,下午七點多鐘有兩個當地酒鬼要進學校玩,山上的支教老師不允許,然后就產生了沖突。肖老師知道后連夜上山,從大橋中學到尼勒覺小學的山路在不下雨的情況下,步行要十幾個小時開車要兩個多小時,聽以前來過這里的公益前輩講,之前路況還要差,光開車就要七八個小時。肖老師騎得是摩托車,在半路上遇上了大雨,摩托車卡在石頭里了,一夜就在暴雨中度過的,以上是我從他的微信里看到的。像這種情況還有很多,有一次騎摩托上山,半路下雨掉進了河里,照相機、筆記本電腦、摩托車都報廢了,還把腿摔壞了。就算是這樣,為了孩子他沒有放棄,堅守他的信念已經走過九個年頭。為此二十多歲的他落下了一身的疾病,特別是腿和腰經常疼痛。我們發自內心的向他致敬!
在中國東西部的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大的,教育基礎和教育資源同樣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,雖然這兩年政府對西部的教育事業加大了重視,也有許多支教老師走進了大山,讓當地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定的起色,但這點力量還是微乎其微的。中國當下的現狀是西部教育資源匱乏、師資力量不夠,東部發達地區教育資源過剩,有著許多優秀的老師。怎樣才能做得一種平衡,讓東部過剩的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呢?怎樣才能改變山里貧困的根本?怎樣才能把那些孩子帶出大山呢?侯遠高教授和我們學校的領導,經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初步達成共識,就是通過教育、通過職業教育來改變孩子的命運,而且職業教育可以讓那些孩子盡快成才。這次我們來的目的,就是動員三所索瑪花愛心班初中畢業的孩子,來我們揚州天海職業技術學校學習,通過職業教育教來幫扶他們。這三所學校分別為:美姑中學愛心班—有女生十九名、男生二十二名;昭覺中學愛心班—有女生二十三名、男生二十三名;金陽中學愛心班五十名全是女生。為什么要動員呢?這就要從當地人的觀念說起,他們從小接受的觀念就是讀高中考大學才有出路,對職業教育了解很少,但是那里的現狀就是大學本科錄取率,還不足百分之一,而且上高中還要一筆不小的開支,對當地的很多老百姓來講是承擔不起的;三年高中四年大學要七年,時間也是他們消耗不起的。我們想嘗試以最快的方式來改變他們,一年在校職教,兩年在崗半工半讀,讓他們以最短的時間來融入到這個社會。這次準備招收四十五個孩子,對他們實行免學費、免書籍費、免伙食費、免住宿費、免路費的全免政策。希望通過侯教授和徐校長的動員好好改變他們的觀念。三所學校的動員會,初步是成功的,好多同學提了關于職教的問題,對職教有所興趣。具體情況要等到中考以后進一步落實,我們將會持續跟蹤了解這些孩子,他們會在九月來到揚州,我們期待著那一天。
大涼山的八天行程是辛苦的,心情是沉重的,同時為那些孩子能找到一條出路也是開心的。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肯定能給大涼山的明天帶來希望!我們回來了,但還有一批和我們同行的公益志愿者,還在大山里奔波,他們就是“香巴拉公益信使”,他們不是天使,但他們做得的天使的工作,給山里的孩子帶來希望和光明。提到“香巴拉公益信使”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叫陳慧的女孩子。她是一位八五后畢業于南京的名牌大學研究生,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,她見到了大涼山彝族兒童的生存現狀,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讓她開始為這里的孩子奔波。她創建了“香巴拉公益信使”公眾微信,介紹著大涼山的現狀,介紹大涼山支教老師的支教行為,呼吁著更多的愛心人士來關愛這里的孩子,F在“香巴拉公益信使”在上海、南京、馬鞍山都有站點,公益事業做得非常優秀。因為某些原因,我們沒有發更多的關于彝族孩子生活現狀的圖片,但我們希望有愛心的您,在看到這篇文章后,也能夠關注大涼山的孩子們,希望您也能加入到關愛彝族孩子的隊伍里來。

|